语文组第十六周活动报道
时间:2020/6/10 10:17:53 来源:金坛区薛埠中心小学作者:王小川 阅读:4388次
让“读”和“悟”在古文教学中落地
郁郁葱葱的六月,迎面而来的是青春的朝气。在这灵动舒缓的季节,我们迎来了第十次语文教研活动。
本次教研活动的研讨课由丁娜娜老师执教,考虑到疫情的影响,采用“录播”的方式进行——教师提前录制好完整的课,组长通过网络平台提前进行了分享。
丁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《铁杵成针》一课。首先,丁老师用有趣的游戏“根据线索猜诗人”带着孩子在了解李白的同时,引出了本节课要学的是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《铁杵成针》。接着,在孩子自读的基础上,丁老师引导孩子关注古文中的注释,读准“还卒业”的“还”字。
在理解古文内容时,丁老师带着孩子回忆了理解的方法:看注释、看插图、联系上下文、利用已知经验,并结合课后的练习,补充了“扩词法”,随即带着孩子用这种方法突破了本篇古文中“过”、“成”、“弃”等重点字的理解,为孩子读懂全文扫除了障碍。
为了更好地感悟人物品质,丁老师精心设计了“补白对话”练习,让孩子想象李白看见老妇人磨铁杵时会想些什么,说些什么,老妇人又会怎样回答。对话中,孩子从一开始的关注“故事的情节”转移到“关注人物本身”,感受到了老妇人身上那一种“坚持不懈”的精神。此时,丁老师又拓展学了《水滴石穿》的小古文片段,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古文的方法,更深刻认识到“坚持不懈”是一种优秀的品质。
6月4日下午,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们在会议室集中,就这节课进行了研讨。
大家一致觉得丁老师的课既“有趣”又“扎实”——“导入”时的“猜诗人”环节牢牢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,让孩子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;“朗读”和“理解”环节由“放”到“收”,给了学生充分朗读和表达的时间,让孩子把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扎实。
研讨中,大家就如何指导小古文的“朗读节奏”以及如何渗透小古文的“深刻含义”进行了思维的碰撞。就“节奏”来说,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把握重要的意义停顿,但也要尊重学生的朗读习惯,允许出现不一样的停顿。在理解古文的深义上,要注意“过渡”的自然,设计“巧”练习,让孩子在“学内容”中有所感悟,最终提炼出小古文的教育意义。
“小古文”作为在新统编版教材中出现的文体,对于刚接触此类文本的孩子来说,有一定的困难。今天的研讨只是一个开始,接下来,我们还要边行边思,不断探索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。
供稿人:陈元元
版权所有:金坛区薛埠中心小学 地址: 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百花西路55号 电话:0519-82666132
技术支持: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